近期,联合会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爆发并快速扩散的态势严峻复杂条件下,海西湾造船区企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坚定信心,把企业发展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今年1季度,8家船舶海工企业全部逆势增长,工业产值实现34.25亿元,同比增长17.51%。
充分认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面对国内外政治复杂、经济压力和疫情的严重冲击,各相关企业充分认清当前形势,主动扛起企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今年全国“两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有关支持帮助企业发展的纾困政策措施,激励大家迎难而上、激发斗志。二是放大自身优势,在激励干部职工进取中增强信心。同时,针对疫情条件下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同薛家岛街道、政府有关部门寻求对策,赢得支持。三是对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进而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并转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防疫为先,营造安全生产环境
一是从严从实制定疫情常态化生产预案。海西湾各企业严格按照有关工作方案和省市下发的《工业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统一安排下,制定常态化管控方案,确保定期核酸检测到位、员工健康管理到位、疫情防护措施到位、应急物资储备到位、防疫知识培训等“五个工作到位”。二是从严从快组织核酸检测筛查。面对3月初发生的疫情,北海造船、中海油、中石油、青武麦等8家重点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薛家岛街道防疫工作专班,先后组织4万余名员工开展6轮区域型核酸检测筛查。三是从严从细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各企业与薛家岛街道、主管部门等建立顺畅的沟通、联动机制,对重点地区来场人员迅速追踪排查,摸清底数,精准掌握流动信息,工作落实到位,赢得了良好的企业发展安全环境。
技术创新,集聚高速发展动能
一是持续推进技术升级改造。各企业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导向,全面加快重点技改项目建设进度,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造船区企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工业实力跃上新台阶。目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青岛研究所综合联调实验室、青武麦建造能力升级改造、中石油海上采油钢结构平台生产线技术改造等3个工业及技改项目,总投资4.35亿元,已进入全面建设状态,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造船区范围内企业生产、运输及试验能力。二是全力保运营保交付。海西湾企业采取多项有力举措逐渐恢复产能,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率,确保国内外订单按期交付。今年1季度,北海造船完成5万吨油船/化学品船TK50K-1、32.5万吨矿砂船OC325K-8、32.5万吨矿砂船OC325K-9、21万吨散货船BC210K-81等四条船交付,海西重机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建造的国内最大的“中国三峡101”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顺利交付,中国船柴交付6S40、6S50、6S/6G60型柴油机12台(套),海西重工交付33-42机、45-50机、52-60机船用曲轴40支。三是强化科技创新竞争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调整产业布局,向大型化、高端化、深水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中海油先后完成190多项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刷新了国内自主集成同等规模FPSO的速度记录,成功交付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和P70。北海造船围绕高技术船舶、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核心技术及深远海等前瞻性技术攻坚,其中“大型养殖工船总体开发及关键技术研制项目”获得重大技术突破。海西重机以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市海洋重型起重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集中专业人才从事起重机械、港口机械及海工产品的设计研发及工艺研究,形成了健全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联合会将持续关注企业发展动态,通过多种方式为新区更多的中外企业提供服务,助力新区中外企业在疫情条件下坚定信心,攻防结合,优化新区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逆势上升、向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