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办公室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这是西海岸首次出台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规划文件,“氢时代”蓝图就此展开。
近年来,新区一直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青岛市的“双碳先行区”。氢能作为一种零排放的二次能源,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发展氢能产业对新区优化能源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环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了解,《规划》自2021年2月由区发改局牵头启动,会同规划编制单位综合分析,历时近1年,全面掌握了新区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10年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空间布局、重点产业、重点工程等。
氢能量 亦看好亦做好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推动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从以化石燃料为主向高效、可再生的低碳能源体系转型。氢能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具有灵活高效、清洁低碳、应用广泛的突出优势,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氢能产业从技术探索、示范应用逐步走向大规模推广阶段。“十三五”是我国氢能产业起步加速期,多个政策文件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四五”以来,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导向更加明确,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启动,氢能产业全面提速。目前,国内20多个省份、40多个地级市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规划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
在“双碳”大背景下,山东省和青岛市加速推进氢能发展,打造氢能产业体系。
山东省是国内发展氢能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2020年6月发布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品牌,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的发展目标。2021年4月,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国家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建成加氢站11座,位居全国第二位。青岛市则在2020年出台了《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在未来10年完善氢能产业链体系,打造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将青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氢能城市。全市目前共有11个项目入选我省“十四五”期间氢能产业重大示范试点项目名单,是山东省入选项目最多的城市。
新区作为青岛市发展氢能产业的重点区域,在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氢能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中有明确定位,主要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工业副产氢、氢能装备制造、氢能示范应用等产业方向。
氢优势 有基础有应用
近年来,新区氢能产业发展迅速,青岛港、泊里氢能小镇等各类载体集聚了众多氢能相关企业,有力支撑了氢能产业发展。
在石油化工、船舶海工等领域,新区拥有产业集聚优势,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支撑条件。规模化制氢方面,新区聚集了金能科技、海湾化学等一批化工龙头企业,可提供丰富的化工副产氢资源,年产量约24万吨;重大项目方面,美锦氢能产业园落户泊里镇,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建设包括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膜电极等项目。新区近期在氢能领域深度布局,已成为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新区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氢能产业集群之间的核心地带,同时也是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承接国际和国内的氢能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也有利于吸引国际企业总部集群布局,辐射带动区域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产业拔节生长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将新区定位为“东方青岛”和“基础保障工程”的重点区域,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和工业副产氢纯化。《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在新区布局氢能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氢能创新高地。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区成为氢能应用研究领域的先行先试区。
发展氢能产业,还要拥有氢能产业发展的丰富场景。新区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个港口,为港口机械等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首批50台氢燃料城市公交车投入运营,标志青岛进入氢燃料电池客车商业示范运行之列;新区已建成2座加氢站,4座加氢站已完成选址工作,建成后基本满足新区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需求。
氢目标 要创新要规模
在氢能产业发展中,尤其在产业链发展、应用规模、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新区面临诸多挑战。为此,《规划》明确未来十年内,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持续扩大氢气制取规模和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拓宽氢能应用领域,不断增加氢能消费端份额,新区发展成为国内氢能发展先行先试的样板地区之一,形成具有特色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
有了目标,发展思路也更加明晰:
发展东西两大片区,纵向贯通协调发展。利用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布局氢能供给网络,纵向贯通东西两大氢能片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推动产业园区战略,促进氢能产业集聚。实施氢能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企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氢能产业集群。
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形成独特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重点和相应产业项目,形成区域间产业互相促进的格局。规划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构建产业链发展体系,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氢能发展模式。
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形成产业互联互通。立足现有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规模化制氢、氢能化工、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产业方向,推动临近区域连片发展,形成区域间产业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新区氢能产业发展分为近期(2021-2023年)产业培育阶段、中期(2024-2025年)产业加速阶段和远期(2026-2030年)产业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其中,产业培育阶段将完成氢能产业总体规划和具体分项规划编制,启动重点平台、园区和项目有序建设;产业加速阶段将完成重点平台、项目、重点区域加氢站的建设,加氢网络初具雏形,氢能港口及临港氢能产业形成规模。产业成熟阶段将完成氢能产业规划总体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集群,氢能应用形成商业化市场。
氢路径 强链条强内劲
蓝图绘就,未来怎么干?规划提出了发展路径:
依托地缘和资源优势,吸引高端资源聚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从区域产业融合中获取发展动力。依托氢气资源优势,发展氢气资源的复合利用开发、高技术开发和新业态利用,深化氢气资源资产化包装。建立氢气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氢气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激发氢能产业活力。
以氢能产业园为抓手,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将氢能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化项目向园区聚集。吸引各类产业链机构落户氢能产业园区,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差异化发展路线。
加快产业聚集,实现新区氢能产业提档升级。为入驻氢能产业园区的企业提供集科研、生产、配套资金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氢能产业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产业链带动力,生产制造和示范应用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建设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关键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及涉氢的综合服务产业链。打造临海氢能产业带,将氢能产业链向氢能化工、氢能船舶、氢能国际贸易等领域延伸。充分发挥区位、化工、港口等优势,打造氢经济社会和绿色发展实践的标杆。
加快科技创新,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探索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将氢能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氢能应用新模式,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发展多能互补、多能协同的能源开发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吸引大中型科技企业牵头、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加大对行业内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氢格局 见生态见特色
沿着规划的路径前进,未来新区将构建东西两大氢能片区、两个临港氢能产业聚集区、两条氢能交通示范轴线及泊里氢能小镇的“两区、两港、两轴、一镇”氢能产业格局。通过两大氢能交通示范线连通氢能产业重点区域,形成协同共进、多元高效的氢能产业生态。
依托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3+2”重点产业布局:优先发展氢能关键材料、氢能装备制造和燃料电池汽车三大核心产业;有序发展氢冶金化工、制氢两大辅助产业,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氢气供应充足、应用场景多元化的氢能发展环境,打造特色氢能产业集群,形成助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新区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到100亿元,2030年达到300亿元。
根据新区氢能产业总体布局,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包括:“两大基础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绿色低碳制氢工程;“两大示范工程”,氢能交通示范工程和氢进万家示范工程;“一项配套工程”,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加快加氢站网络建设,发展区域氢气输送管网;绿色低碳制氢工程将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促进工业副产氢清洁化发展;氢能交通示范工程将重点发展氢能公交、物流、重卡应用示范,试点氢能轨道交通和氢能船舶。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将发展氢能热电联供等示范项目;平台载体建设工程以传统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和氢能产业化应用为主线,打造氢能产业平台体系;在泊里镇打造氢能特色小镇,重点建设“氢能产业园区、氢能社区、氢能港区”三大核心区。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新区将建立组织、政策、资金等支持保障体系,在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属于西海岸的“氢时代”就在不远的未来。